换句话说,虽然水污染并没有大幅恶化,但也没变好。
从河北省环保厅获悉,4月29日零时,省环保厅和省公安厅联合开展了利剑斩污零点行动的第一次集中行动。对远程取样超标的企业,将由省环保厅直接立案处罚。
由省环保厅、省公安厅统一组织石家庄、廊坊、保定、邢台、邯郸五市环保局、公安局参加我们将此次检查情况通报5个设区市环保局,责成其对存在违法问题的企业,该限期治理的限期治理,该处罚的依法处罚,该移交的要及时向电力、工商等部门移交,该关停的要建议当地政府关停。由省环保厅、省公安厅统一组织石家庄、廊坊、保定、邢台、邯郸五市环保局、公安局参加。突击检查向大气环境、水环境恶意排污行为,共检查34家企业。经过一夜的突击检查,廊坊鑫鑫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等20家涉气、涉水企业,因环境违法被查处。
省环境执法监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邯郸新武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环境违法问题,要向公安部门移送。此次零点行动检查的重点区域为石家庄、廊坊、保定、邢台和邯郸等5市,检查的重点行业是电力、钢铁、水泥、玻璃、焦化五大行业。而各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治理要求制定更严格、更有针对性的标准。
我国现在的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国家、地方两个级别,国家规定的环保标准是根据全国普遍污染状况修订的,包括各个行业各种污染物排放的浓度、数量红线等都属于环保标准。京津冀地区环保标准一致化是协同治理区域污染的前提,没有这个条件,一切无从说起,但由于河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北京有差距,要求它们一下子达到北京的环保水平也不现实,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可以给它们设立分阶段目标和任务。李丽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北京已经确定明年底前将出台餐饮等至少9个行业的排污标准以及一些技术规范,比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恶臭控制等。据悉,有望率先出台的木制家具、包装印刷两行业排污标准或将主要围绕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限值制定。
而市环保局科技标准处处长李丽娜独家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下一步,北京还将研究制定多个行业、领域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明年底前将出台餐饮等至少9个行业的更严格的、专有的排污标准,这也使得明年底前北京将形成总共超过60项的地方环保标准体系。提到北京执行或正在酝酿的行业环保标准是否会推广至京津冀地区时,李丽娜直言,目前,河北、天津部分地区的企业连国家规定的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都无法达到,短时间内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北京标准难度将更大。
目前,木制家具、包装印刷两行业制定的排污标准已经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初稿,正处于专家论证阶段,初稿基本修改完成后就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而此前已制定的锅炉排放标准也正在修订中,这三项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望在今年底前率先出台实施。不过,李丽娜表示,虽然目前北京制定的大多数行业排污限值等环保标准都是严于、细于国家标准的,但仍有部分行业没有相对应的专有标准,企业只需要执行大多数行业统一、综合的排放标准,相对北京的环境治理要求来说,这种力度还有加强的空间。市环保局科技标准处副处长王宣同介绍,目前北京已经通过从严制定环保标准,提高产业准入门槛的同时,推动现有企业调整、淘汰落后设备、生产工艺,实现了对污染的全过程管理另一方面,城市用水效率低,技术型缺水不可忽视。
水效何时进入中国?中国城市水效管理研讨会暨课题发布会日前在京举办,该课题围绕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城市水务规划、污水处理回用、供水漏损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通过以水效为抓手整合水资源管理政策,以突破中国城市用水瓶颈。水效宽泛定义为一定数量的水投入带来的有用产出,既包括用水效率,也包括供水效率。发布会上,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表示,提高城市用水效率是解决城市用水问题的主要手段。能源效率即能效这一概念进入中国多年,政府和学界均接受了用能效作为重要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
中国城市水效管理课题(下称课题)指出,中国水资源短缺不仅有自然禀赋、水资源质量恶化的原因,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也加剧了这一局面。课题认为管网漏损已成为中国供水行业普遍存在的严重现象。
中国城市水效管理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13年6月启动,以水效这一新概念为核心,同环保部、水利部、城市科学研究会、清华大学、中国水网多位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历时一年完成。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一家非营利性组织,此前做过中国发展报告、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民生指数等一系列项目。
2011年中国657个城市的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为15.7%,年供水漏损总量达66.8亿立方米。此外,课题组还提出建立现代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加强城市供水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推行漏损控制措施、提高污水处理水平、促进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等一系列建议,强调整合高度分割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以南水北调为例,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成本一涨再涨,从原先估算的1240亿元涨到2082亿元。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每一万美元GDP用水量达到1197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7.3倍、德国的12.3倍。一方面,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总体水平不高且城市供水整体漏损严重。中国目前是全球13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00立方米左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水也是一种资源,中国是一个特别缺水的国家,众多大中城市动辄上马数十亿、上百亿的调水工程,但却少有提到水资源利用效率问题。对此,课题突出强调遵循节水-非常规水源-调水的优先顺序,合理利用各类水源,指出节水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必要措施,是根本;跨区域调水要在当地水源无论如何高效利用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再进行
2011年中国657个城市的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为15.7%,年供水漏损总量达66.8亿立方米。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一家非营利性组织,此前做过中国发展报告、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民生指数等一系列项目。
以南水北调为例,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成本一涨再涨,从原先估算的1240亿元涨到2082亿元。另一方面,城市用水效率低,技术型缺水不可忽视。
对此,课题突出强调遵循节水-非常规水源-调水的优先顺序,合理利用各类水源,指出节水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必要措施,是根本;跨区域调水要在当地水源无论如何高效利用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再进行。此外,课题组还提出建立现代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加强城市供水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推行漏损控制措施、提高污水处理水平、促进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等一系列建议,强调整合高度分割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一方面,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总体水平不高且城市供水整体漏损严重。能源效率即能效这一概念进入中国多年,政府和学界均接受了用能效作为重要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
课题认为管网漏损已成为中国供水行业普遍存在的严重现象。发布会上,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表示,提高城市用水效率是解决城市用水问题的主要手段。
水效何时进入中国?中国城市水效管理研讨会暨课题发布会日前在京举办,该课题围绕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城市水务规划、污水处理回用、供水漏损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通过以水效为抓手整合水资源管理政策,以突破中国城市用水瓶颈。中国城市水效管理课题(下称课题)指出,中国水资源短缺不仅有自然禀赋、水资源质量恶化的原因,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也加剧了这一局面。
中国目前是全球13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00立方米左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也是一种资源,中国是一个特别缺水的国家,众多大中城市动辄上马数十亿、上百亿的调水工程,但却少有提到水资源利用效率问题。
中国城市水效管理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13年6月启动,以水效这一新概念为核心,同环保部、水利部、城市科学研究会、清华大学、中国水网多位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历时一年完成。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每一万美元GDP用水量达到1197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7.3倍、德国的12.3倍。水效宽泛定义为一定数量的水投入带来的有用产出,既包括用水效率,也包括供水效率三是通过绩效管理实现阳光保障。
通过强化年度内和年度间预算约束,提高财政支出政策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提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项目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性。通过深度统筹,实现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在项目间、单位间、年度间的动态管理和平衡,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果。
计划5年内统筹落实资金478.58亿元,专项用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建立起以滚动预算深度统筹和阳光保障为支撑的大气污染防治财政投入机制。为更好体现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使用绩效,原则上将大气污染防治滚动预算项目全部纳入财政绩效评价范围。
一是积极探索试编三年滚动预算。近日从北京市财政局获悉,北京市财政局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在通过加强排污费征收管理和完善相关环保政策,引导排污企业加强治理、减少排放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